新的一年,有哪些旅行计划呢?不如先从选定美好的民宿开始。
中国的乡村幅员辽阔,隐于其中的民宿几乎难以计数,那就让我们在中国地图上按顺时针画个圆圈,从北、东、南、西四个方向选取几处乡野美宿推荐给读者。它们或许并不是最优秀的民宿榜样,但都在“民宿助力美好乡村”的道路上做出了宝贵的尝试。
北:陕西紫阳×花婆婆
紫阳花丛中的隐居从中国“民宿业的荒漠”京郊起步,到保定、十堰、遵义、汉中……“隐居乡里”的每一次选址都会让人大吃一惊,却都会离归园田居的梦想更近一步。这一次,他们将民宿建在了川陕交界的大巴山中。
“花婆婆”精品民宿是“隐居乡里”的第25个乡村改造项目和他们在陕西的第三个“家”。很多人都会好奇“花婆婆”这个名字的由来,也有很多人会想到美国绘本艺术家芭芭拉·库尼(Barbara Cooney)的代表作《花婆婆》,不过“隐居乡里”的花婆婆可是个地地道道的大巴山里的山民。
隐居乡里团队在前期项目考察时,发现山村里人人爱种花,村里的青壮年已外出打工,剩余的旧宅院大多早已破损,但留守家园的婆婆们却把每个破旧的小院打理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其中一位婆婆,八十多岁,她的院坝里遍地繁花,结满绣球、海棠,这是婆婆老伴儿留下来的花,经过婆婆的悉心呵护,这些花儿陪伴她走过了十多个年头。这便是“花婆婆”之名的由来。
以花为媒,“花婆婆”一步步融入了那片山水之间。民宿中每个独立院子均配备了一位管家大姐,她们都是当地村民,经过培训考核后,负责小院的清洁、维护及客人的餐饮、接待服务。
大姐们生于斯、长于斯,浓厚亲切的陕南乡音让住客们倍感亲切。“花婆婆”还在努力尝试通过住宿客人对乡村生活方式体验激活当地经济的再发展,计划在山村中开展手工作坊、扎染坊、田野课堂体验馆、园中种植体验馆等项目,让民宿与山村真正联动起来。
在“隐居乡里”的字典里是没有“逃避”二字的,他们其实是想为住客打造出一种“新式隐居”的度假方式,也就是让已经熟悉城市生活节奏的人们重新发现乡村的美好,并以一种轻松惬意的方式去享受乡居生活。
东:浙江余姚×树蛙部落
乡村建设的美丽童话“树蛙部落”充满了童话的气息,人们走过竹桥与石墙,便进入了充满治愈感的森林树屋当中。然而在这份美好景象的背后,却是“树蛙部落”对于乡村建设的艰苦探索。
“树蛙部落”的故事,开始于浙江余姚的一个落脚于四明山下的千年古村,鹿亭中村。在“树蛙部落”进驻之前,鹿亭中村村子也短暂地兴起过一阵旅游热。家家户户都张罗着开农家乐,但由于餐饮品质不高、村民服务意识欠缺、产品同质化,导致年均入住率不到50%。
“树蛙部落”创始人付丛伟在村里住了半年多,找到了设计方向——挖掘当地文化,参照七千年前发源于余姚的河姆渡文明,在石滩山涧旁,摒弃传统的工业建造方式,以装配式建筑的形式造一个原始部落。“那时的人们临水而居,用木桩构成架空的建筑基座,房屋多为三角形。在形式上不想循规蹈矩,我要抛弃任何形式的盒子——因为那是城市语境中的房子。”
在混凝土建筑占据乡村建设主流的当时,“树蛙部落”是本地第一个使用木建筑、生态材料的、用装配式建筑的模式去设计产品的项目。在建造材料的选择上尽可能采用本土生态原料:石材、竹林、砖瓦;在建造过程中,设计师们请了84岁的竹匠俞国志和63岁的石匠郑志来用自己的手艺,打造了横跨晓鹿溪的竹桥和民宿入口处的鹅卵石墙。就这样,“浙江最美树屋”现身于世人面前。
在混凝土建筑占据乡村建设主流的当时,“树蛙部落”是本地第一个使用木建筑、生态材料的、用装配式建筑的模式去设计产品的项目。在建造材料的选择上尽可能采用本土生态原料:石材、竹林、砖瓦;在建造过程中,设计师们请了84岁的竹匠俞国志和63岁的石匠郑志来用自己的手艺,打造了横跨晓鹿溪的竹桥和民宿入口处的鹅卵石墙。就这样,“浙江最美树屋”现身于世人面前。
然而,经营民宿并不是做公益事业,光靠“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是养不活自己的,还需要明确的商业逻辑。于是运营团队开始进驻,将民宿当成家一样打理。很多村民都成了“树蛙部落”的员工,目前民宿十多个员工中有一半是村里人。
店里还建立了富农专柜,和乡里共同成立农合联,通过网红直播带动、新媒体传播等方式,把阿姨们自己做的番薯粉丝、笋干分享给更多人,实现乡村的绿色食品与城市消费之间的流通。在余姚的4年时间,“树蛙部落”以自己的商业运营实践着乡村建设的“可持续生态研究”。在树蛙部落的带动下,300多位青年返乡创业,本地村民也重新开起了农家乐。
从浙江余姚到江西婺源,从贵州铜仁到江西新余,“树蛙部落”未来还会在西双版纳、天津、安庆、嘉兴、太仓等地落地,将可持续的乡建模式推广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
(文 · 图 / 树蛙部落)
南:贵州榕江×井上见
与侗乡苗寨共同生长随着“井上见”的出现,现代文艺之风开始吹入古老的村寨。
通过今年8月举办的“大地之书,不止于蓝”艺术周,默默无闻的大利侗寨和加宜苗寨走入了公众的视野,但扎根这两座村寨中的“井上见”民宿其实早已经开始推进乡村赋能、探索再生性旅游发展的可能性。
大利侗寨的“井上见”由ATLAS工作室设计,看似朴素,却是座时髦的可持续绿色建筑;而加宜苗寨的“井上见”则使用即将成为柴火的腐朽老屋木材改裁打磨成为客房的地板,让百年杉树换个方式继续“生长”。
就这样,现代审美开始介入到这座传统侗寨当中,“井上见”和GHF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以及ATLAS设计事务所一起孵化扶持出DOUSA侗布妇女合作社,并将大利村的传统手艺带到了北京设计周。“井上见”还集合社会资源为大利小学共建计算机室,和村里歌队、戏班一起筹备七夕侗歌会。
大利侗寨和加宜苗寨都拥有近乎完美的传统村寨风貌,但一座村寨的灵魂却不是那些会随着时光而腐坏的木制建筑,而是代代相传的文化与艺术,而“井上见”想做的,就是唤醒这些村寨的灵魂。
(文 · 图 / 井上见)
贵州梵净山×群山之心
一个诗人的梦想改造诗意似乎总与远方相伴,但远方有时就是故乡。
从“群山之心”梵净山店的平台望出去,可以将云雾缭绕、充满诗意的山景尽收眼底。这里是很多人心中的“诗与远方”,却是民宿主人、诗人梦亦非的故乡。梦亦非的人生故事经常为“群山之心”的住客们津津乐道,他在年轻时便奔赴远方,在广州拓展自己的人生版图,最终却又回到故乡为自己打造梦想中的家园,实现了“诗与故乡”的美好愿景。
梵净山店已是梦亦非在贵州老家建造的第四家民宿,改建自一个几乎被废弃的土家族空心寨。经过仔细的勘察,设计师决定最大程度地保留土家族寨子的原生态味道,将既有旧建筑尽量保持下来,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土家族吊脚楼的原始建筑框架及原木墙板,外立面用格栅规整,做到修旧如旧,得以让整个建筑群落仍然保留瓦顶与木框架风格。
然而在这乡土特色的外表下,却藏着一个充满现代审美情趣的度假空间,民宿内部融入了日式、新中式以至包豪斯等设计风格,为这片山野带来了几分难得的奢侈感。就这样,一座仅余2户人家的荒村完成了“梦想改造”,变身成为现代语境中的诗意栖息之所。
(文 / 群山之心 图 / 刘 聪 lclclc)
西:新疆吐鲁番×八风谷
葡萄沟里咖啡香城市年轻人与传统维族村落,或许只有一杯咖啡的距离。
因为坐落于葡萄沟这个传统维族村落当中,“八风谷”民宿索性将此地的古地名用作了民宿的名称。民宿建筑群保持了传统维族夯土建筑的外貌,但设计风格却没有走“民族风”,相反倒是颇具现代感。
高挑的拱形反穹顶大堂设计大胆,半开放式空间以及下沉1.8米的半地下室使得新鲜空气持续流通;建筑墙面以混凝土空心砖砌筑出或大或小、或圆或方的白色镂空墙,形成明暗成趣的空间;白、棕、灰三色烘托出颇具雅致的整体色调,其间很节制地点缀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
“八风谷”游刃有余地游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是一家颇能讨城市年轻人欢心的民宿,尤其是当它还具备了一间独立运营的咖啡馆HEY Café。葡萄沟景色迷人、盛产鲜果,但却不足以改变那些“空降于此地”的城市度假客的生活惯性,比如对于咖啡的依赖。
不得不说,作为整个吐鲁番唯一能喝到精品手冲咖啡的地方,“八风谷”的小小HEY Café实在是个大大的惊喜,它就像是情感的黏合剂,当那些放学的维族小朋友透过大玻璃窗向沉浸在咖啡香气中的住客们热情挥手时,大概所有人都会心甘情愿地留在这里、不忍离去。
(文 / 陆毅 图 / 八风谷)
四川乡城×皈院
香巴拉的田园梦直接住进村民家中,那或许才是最奢侈的度假享受。
“皈院”民宿的位置真的有些偏远,位于川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乡城。相比起邻近的稻城和亚丁,乡城实在没有什么名气,但此地由麦田、果园和白藏房组成的田园风光却宛若传说中的香巴拉一般,有趣的是,本地的桑披镇确实在2005年更名为了“香巴拉镇”。
“皈院”就坐落于香巴拉藏式田园核心区的仲德村中,若不是有民宿管家指点,你可能很难辨别出哪里是村民的住房、哪里是住客的客房,能够与村子如此“融为一体”的民宿确实不多见。“皈院”的主体客房建于村边的一处果园当中,设计师尽最大可能将原生的果树都保留下来,春有梨花绽放,夏有苹果挂枝,“田园梦”夜夜与住客为伴。
民宿甚至还与一户村民共享了一座白藏房:民宿的客房位于二层和三层,而房屋的主人依旧在一层过着自己的日常生活,是真正的鸡犬相闻。
而“皈院”颇具现代设计感的餐厅就位于村子当中,不设围墙,完全开放,住客们可以惬意地坐在阳光充沛的露台上,一边享受乡城特产的葡萄酒,一边与牵牛农归的村民挥手致意。
(文 / 陆毅 图 / 沈卫新)
你喜欢什么样的民宿?
通过留言和评论分享给我们吧~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就动动手指
点击右下【在看】吧~
You May Also Like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
发现“在看”和“赞”了吗,戳我看看吧